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地三载耕耘,打造斗门乡村文旅融合“数字孪生”


发布时间:2025-07-28 浏览量:

青砖蚝墙镌刻百年文脉,数字科技点亮古村新颜。在“中国最美乡村”南门村,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助力乡村振兴IT科技实践团正以第三年的持续深耕,完成从“活起来”“厚起来”“火起来”的三级跨越——依托学校自主研发的“知行大先生”职教大模型等技术资源,在原有“一模式五品牌”全域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基础上,创新推出“光影织脉、赋能筑基、创客扎根”立体化实践,应用“互联网+”科技成果打造青年文明号、青年突击队、青年匠心说等“青”字号品牌,不仅为斗门镇“百千万工程”注入持久动能,培育出文创市集、数字农园等乡村新业态,更打造出校地协同振兴的“百千万工程”省级优秀示范项目,真正实现从文化活态传承到产业良性循环的跨越发展。

团队合照.png

光影织脉:数字技术让文化记忆“活”起来

“我们亟需用数字语言重构传统文化叙事,让年轻一代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文脉魅力。”珠海市斗门镇党委委员、团委书记李超的感慨,揭示了当下斗门古村落发展的普遍困境,也为这支青年团队指明了实践方向。“如果古建筑有记忆,会告诉我们什么?”带着这个追问,实践团在南门村的巷陌间架起镜头,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数字文化实践。

图1 实践团在南门村拍摄奇幻微短剧室内场次.jpg

依托“知行大先生”大模型平台,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素养》《AI短视频创作与运营》等实践课程,实践团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与文化传播理论,创新采用“数字孪生+实体体验”混合现实技术双线叙事,原创策划拍摄奇幻微短剧。媒体职业人“小赵”与古建筑精灵“菉竹”的跨时空对话,让南宋遗韵以“记忆能量条”形式动态呈现,实现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承的突破。从航测建模到AR特效合成,再到数字孪生场景搭建,每一次技术探索不仅实现了课堂知识在田野间的生动转化,更通过产教融合深化、课创服务创新、社会服务增效、课程推广拓展等维度,构建起“知识应用—能力提升—社会反哺”的全链条闭环,为斗门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智慧与科技动能。

赋能筑基:双轨模式让乡村底蕴“厚”起来

赋能乡村,既要活化记忆,更要厚植底蕴。“爷爷,无人机能拍清咱家祠堂的飞檐吗?”南门村小学课堂上这童稚的一问,拉开了实践团“乡村赋能计划”的序幕。

图3 实践团面向斗门镇传统商户推出“老店数字焕新”工作坊.png

实践团充分整合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项目、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共建课题、珠海市青年文明号建设单位、珠海市“益苗计划”重点培育项目等优质资源,创新“科教启蒙+商业赋能”双轨模式覆盖全年龄段,实现乡村振兴人才的梯队式可持续培养:为村民解读看得见、用得上的AI案例,让AI技术可知可感;给孩子带去Scratch编程、3D打印、无人机测绘等8个模块课程,点燃科技梦想;面向斗门镇传统商户推出“老店数字焕新”工作坊,现场指导店铺掌握短视频运营、社群营销等数字技能,通过“理论+实操+跟踪”三维赋能,助力传统商户突破数字化转型瓶颈,形成“青年带少年、商户带村民”的可持续赋能生态。

创客扎根:多元路径让非遗沃土“火”起来

沃土已厚,只待花开。“斗门的味道不能断!”非遗传承人黄春燕的话掷地有声。放弃澳门高薪返乡,她的坚守并非孤例!私房菜馆飘香、非遗小吃触网、咖啡拉花萃南宋风雅、现烤面包温暖街巷……在斗门,74位青年选择逆流返乡:他们改造祖宅为诗意民宿,用榫卯结构唤醒沉睡的老屋;他们精雕猛犸象牙传承匠心,让非遗技艺对话当代审美;他们更以“荔枝盲盒”打响斗门地标品牌,带动产区农户增收30%……

图4 实践团正在采访斗门青年创客、非遗传承人黄春燕2.jpg

从“单点突破”到“百花齐放”,青年创客的突围离不开实践团融媒矩阵的立体赋能:通过“1个非遗IP+3条内容生产线”全域传播实现精准触达,提高曝光量;搭建“返乡创客数字地图”,开发“斗门文化AI素材库”,提供100+款方言贴纸、节气海报模板,助力青年创客提升抖音团购券核销率。当个体的坚守汇聚成群体的接力,这套“青年返乡—媒介赋能—非遗活化—产业升级”的生态闭环已然成型:老手艺因新传播而“破圈”,新业态因老味道而“扎根”,斗门正用最年轻的姿态,讲述最岭南的故事。

三载耕耘,数字蝶变。从青砖古巷到云端孪生,实践团33名师生以“知行大先生”为智脑,将非遗基因注入数字血脉,让农文旅在云端生根,持续深化农文旅深度融合,“融媒体+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实践路径。这场始于2023年的蜕变,每一步都镌刻着“可感可及”的青春印记。未来,实践团将继续扎根斗门,在党建引领下,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凝聚乡情力量,书写“功成必定有我”的时代担当,让南门村的星火照亮更多乡村的希望之路,在斗门镇“百千万工程”的壮阔蓝图中,续写最动人的校地协奏曲。

 

(撰稿:周小云、魏姣姣、陈炜颍、陈彦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