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机制 建体系 搭平台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人工智能+”装备制造类新时代工匠人才


发布时间:2025-07-26 浏览量: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是河北省内首家独立建制的以信息技术教育为主的高职院校,借助学校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办学优势,顺应国家制造业升级改造需求,引入互联网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机器人技术等人工智能技术,升级装备制造类专业,通过“政行校企”协同创建产教融合育人机制、与区域龙头企业构建阶梯递进的实践能力人才培养体系、系统设计新时代工匠人才工程素养提升模式、搭建产学研用平台赋能学生技能培养和教师服务社会,近年来,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捷报频传。

“政行校企”多元参与,创建“园区支撑 行业指导 企业参与”的联合体式育人机制

学校积极参与区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和行业共同体建设,以国家大学科技园区为基础,由行业协会指导,建立由电力及新能源装备集群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内370家企业和学校参与的协同育人联合体,形成“政行校企”多元参与协同育人机制。成立“一所两中心”产学研平台,集教科研等于一体,作为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桥梁和纽带,深化产教融合。成立行校企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在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规格确定、课程和师资团队建设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形成新业态背景下《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构建“技岗人”适配的岗位群矩阵,建立人才需求动态信息库,随着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动态调整专业。实施政行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获批省“提前就业班”、“现场工程师”项目各1项,实践成果获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培育项目一等奖1项。

“校企合作”协同共育,构建“能力递进 真实项目 实境贯通”的实践技能培养体系

学校与龙头企业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构建“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职业特定能力”三阶递进的实践能力体系,基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企业典型生产性实践项目、产业真实生产模块,开发企业深度参与的“任务—案例—项目”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对课程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升级,达到岗课精准匹配。依托“校内模拟情境—实习中心真实情境—企业生产情境”三种训能情境,实施三阶段联合培养。分阶段、多场景的实践体系,聚焦培养了“精操作、懂工艺”的高技能人才。学生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斩获国家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级奖项30余项,其余竞赛获奖40余项。

“德技并修”双线培养,设计“课程思政 赛创融合 实习实践”的工匠素养提升模式

学校立足区域产业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工匠标准,贯通 “课程思政—赛创融合—实习实践”育人链条。课程教学中,将企业真实项目与思政元素融合,依托工匠导师强化家国情怀与工程素养;赛创环节,以双创大赛、技能大赛为载体,聚焦前沿产业需求,培育团队协作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习实践时,通过企业真实场景角色代入、技术攻关任务,塑造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近年来,省级优秀毕业生年均达6%,选送优秀学子投身西部教育事业;学生实习满意度达98%以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提升至85%,为地方关键产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产学研用”平台支撑,建设“机制保障 平台支撑 项目培养”的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路径

学校建立以“双师型”标准为引领的阶梯式企业实践制度。以智能检测技术研究所和工业网络技术应用中心等平台为引擎,依托校外实践基地,组建博士、教学名师引领,校内教师、中心工程师及企业专家混编的创新团队。与长城汽车、小米汽车等京津冀50家重点企业深度合作,协同开展技术研发、服务与培训三大核心项目。项目开展过程中,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新进教师通过分工协作,在实践中锤炼技能、积累经验,增强自身实战水平;企业工程师实时反馈痛点;信息化专家引入新技术赋能项目研发和成果转化。团队校企互补、科研与教学互哺,共建项目化教材5部、真实案例50个,教师教学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获得教学能力大赛国奖1项,省奖3项,研发产品50余项,其中2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吸引20余家企业入驻学院园区,孵化企业6家,年产值过亿元。

未来,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主导的办学优势,抓住国家、省、市制造业强国战略机遇,融合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服务区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积极为国家制造业强国战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

(通讯员 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