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构建“大·粮·食”办学格局 助力国家粮食安全
发布时间:2025-08-18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8月18日04版
古往今来,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在“中原粮仓”河南,一所扎根粮田沃土的高职院校——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河南工贸”),始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对粮食产业全链条升级带来的新需求、新挑战,学校积极应对,专业设置紧随产业脉搏,人才培养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围绕扛稳粮食安全重大责任,创新构建“大·粮·食”办学格局,探索出一条产教深度融合、链式育人的特色之路,为新时代粮食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格局重塑:“大·粮·食”擘画育人新蓝图
理论的深度,决定了实践的高度。河南工贸提出“大·粮·食”发展理论框架,为粮食行业人才培养擘画了一幅宏阔的蓝图。
“大”,是资源边界的拓展。它打破了传统粮食专业的局限,目光不再仅仅锁定于水稻、小麦、玉米等五大主粮。学校横向拓展至荞麦、藜麦等特色杂粮,纵向延伸至山药、金银花等药食同源领域,甚至融合“稻渔共生”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绘制出一幅“大食物”育人图谱。学生团队研发的“山药肽”功能性饮料,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便是这一格局的生动注脚。
“粮”,是全链科研的贯通。它聚焦“产购储加销”全过程,致力于技术攻关与标准引领。参与制定全国粮食行业高等职业学校粮食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制粉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制定等工作,河南工贸的师生不再是技术的旁观者,而是产业升级的参与者与贡献者。学校与企业合作研发的“储粮害虫监测设备”获国家发明专利,有效减少了化学药剂的使用,守护了绿色粮仓。
“食”,是价值链条的延伸。它紧扣“粮头食尾”,聚焦河南“食品”和“装备”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深耕粮食的深加工,重点开展食品营养、食品安全、食品检测、功能性食品等领域的研究,深耕大健康产业,带动了本地小麦深加工产业提质增效。
“大·粮·食”三位一体,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从保障基本供给到引领产业创新,再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完整育人逻辑。
路径创新:“四+”模式激活发展新动能
蓝图绘就,实干为要。为将“大·粮·食”格局落到实处,河南工贸创新设计了“四+”专业建设方案,如同四轮驱动,为人才培养注入强劲动能。
“粮食+”实现跨界融合。学校锚定粮食职业大学目标,推动学校职业教育“五金”建设提质增效,融入“创新方法在粮油食品中的应用”“人工智能在粮油食品中的应用”等课程,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引智赋能,努力探索形成粮食行业职业教育经验。
“专业+”完成数字化升级。学校发挥粮食专业优势,与食品伙伴网在济南联合主办了全国谷物、粮油检测与质量控制技术交流会,充分发挥河南“食品”和“装备”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优势,努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助力河南省更加出彩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数字+”赋能技术革命。学校瞄准未来产业,AI技术赋能,与科大讯飞合作共建粮食领域大模型,“人工智能+”赋能粮食领域未来加工、未来信息、未来健康等重点领域发展,在未来食品、未来装备、未来粮情信息等领域实现产业智能化转型,形成新的专业特色,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
“国际+”拓宽合作视野。学校瞄准新质生产力,发挥粮食教育科研优势,开展国际合作,推进职教出海,向坦桑尼亚输出食品安全管理技术员国家职业标准,与塔吉克斯坦教育与科学部就专业引进、人才共育、平台共建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分享中国粮库的智能化管理标准与技术方案。
此外,在智慧粮库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要学习粮情监测的理论模型,更要亲手操作通风设备,实现知行合一。深化产教研融合,构建“政—校—企—研”四元协同的“粮·粮”协同机制。学校不再是孤立的象牙塔,而是深度嵌入产业生态的“创新引擎”。牵头成立“中原粮食产教融合联盟”,与三全食品等行业头部企业共建河南省“大·粮·食”资源深度开发与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攻关技术难题,形成“横向联合创新、纵向孵化项目”的合作机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大·粮·食”办学格局的引领下,河南工贸的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兴粮”答卷。近3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升,输送逾5000名基层粮食技术能手。未来,这所扎根粮业沃土的学府,将继续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奏响更加雄浑激昂的“职教兴粮”乐章。
(曹利强 赵扬)